完美的關係等於完美的人?
完美的關係等於完美的人?

■ 楊蓓(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)

心,到底如何才能從親密關係的糾纏、束縛裡脫困而出,享受真正的自由。很多人用修行的態度去面對、去處理,如果將修行放到更廣義來看時,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講一句話:「當人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,便開始嘗到自由的滋味。」可以想見種種操控過程的背後,都有一個假設,人活著要求完美,一定會採取一些手段,也許有人按A、B、C、D等步驟做下去,在這樣的過程中,人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不停地去改善自己,讓自己可以變得更完美。

改變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的背後,其實也意味著一個完美的人,才能夠擁有一個完美的關係,換句話說,擁有完美的關係的人,就是一個完美的人。所以,有些人很辛苦,為人父母者要一百分,當人子女也要一百分,身為一個主管或者是部屬也要一百分,在朋友眼中也要一百分,什麼都要一百分,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在追求一百分的過程當中,就是追求一個完美。

人人都在追求完美

人努力地追求完美,從某一個角度來講,這絕對是對的,因為人要活著,一定要賺到生存的空間跟位置,不能否定追求完美所富含的正向意義。可是,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忘記一件事情:人是有其限制的,好比體力與心力上的限制,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限制,所以在要求自己每一樣都一百分的同時,事實上,是以「非人」的方式在對待自己。當用非人的方式去對待自己時,也會不自覺地用非人的方式去期待別人,生活在這樣人的周圍是很痛苦的。

當我們用非人的方式去期待別人時,其實自己看這個世界都是不完美的,在此時又回過頭來更加深對自己的要求:「我一定要更完美!」看到不完美時,又想進一步超越那個不完美,一路這樣子走下去時,只是一層一層的把自己綑綁起來,心何來自由呢?

「一個完美的關係等於一個完美的人」的假設,幾乎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裡。有時,我們常會聽到人說「他是一個完美主義的人……」、「處女座就是要求完美……」,其實說這話的同時,別忘了每個人都要求完美,正因為我們要求完美,才感到束縛一層一層的往身上揹。

所以,心理學家才會講,當人開始接納不完美時,心才能享有自由,用漢文化來說就是「放下」。放下什麼呢?不是放下別人,而是放下自己,放下自己的桎梏,不再一味地追求完美的形象,不再以「非人」的方式虐待自己。

有一個朋友向我訴苦,其中包括他的難處與努力,聽完之後,我便告訴他說,在我聽起來這一切真是自我虐待。那位朋友愣住了,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「自我」,從沒意識到這是在自我虐待。他很認真地聽進我所說的話,他也認同自己在自我虐待,所以他開始放下,自我照顧的心情就開始產生了,要開始接納自己,接納自己的痛苦、自己所帶來這麼多的苦惱,而停止抱怨。

人在追求完美的形象時,如果他不放下自己的話,常常會進一步地去責備別人,於是,會讓整個關係更糾纏。舉例來說,假如做太太的不認為自己是在爭取第一名時,在操控先生的過程中,如果先生不接受她的操控時,她便會開始埋怨對方。我們常聽到年輕夫妻說:「你看你都不愛我了!」當太太說先生不愛她時,先生心裡認為並沒有不愛太太,可能會向太太對不起,而說:「都是我的錯,下次改過。」先生下次真的改過?事實上並沒有,這個先生也跟太太玩起遊戲來,就像貓抓老鼠一樣在屋子裡轉來轉去。

所以整個癥結點,其實是在於人們沒有放下自己的有限性,甚至於沒有放下為什麼要去操控別人的初衷。因為人在操控別人的過程中,以為可以完成自己的價值,所以如果先生聽話時,當太太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個很棒的太太;或是子女聽話時,會覺得自己是個很棒的父母;在公司中,身為部屬者,如果主管願意聽取我的意見時,就覺得自己很棒!從這些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。可是,同時也被自己困住而不自由。

認清自私,看見自己的有限性

要能夠從重重束縛裡脫身,必須要先看到自己操控別人的初衷──其實是為了自己。有句話說:「人不為己,天殊地滅。」這是至理名言,人活著基本上一定是自私的,在自己為子女付出那麼多時,不過是要告慰自己:「我是一個還不錯的父母。」也許有人不同意,一心認為自己真心在為子女或家庭等等付出,等到年紀漸漸大了以後,人才會慢慢地理解到:我做了這麼多,其實是為了我自己。

人是自私的,但是自私並沒什麼不好,不用一味否認自私。人只要坦誠處於這個階段,「我就是自私的,在對別人好的同時,我也要爭取到自己的福利。」隨著年齡的增長,最後真正認清自己的自私,當認清這個自私時,也就能夠看見自己的有限性。比如說:原來我這麼怕死,怕死了以後小孩沒有人照顧。今天如果跟我的關係都斷掉了後,沒有人再來告訴我,我活著的價值是什麼;擔心原來所覺得非常滿足的關係斷掉時,會覺得自己做錯事……。

我們就是有這麼多的擔心,在這麼多的擔心裡,產生操控的行為。我們一定要回到源頭,才能夠看見自己是被什麼東西所綁住。其實追到最後會發現,真正綁住我們的是自己,所以當我們能夠找到「是怎樣被自己所綁住」的初衷時,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工作。

轉化,漸進式改變自己

在心理學裡面大致分成兩條路,一條路我們叫做超越(transcendence),其實在心理學裡面不太談論,倒是在宗教裡面比較談論,transcendence就是那種突然間的超越,很多修行人在這個過程中,會開始因為一些宗教經驗,於是讓自己突然間好像抽離了人世間一樣,開始產生強烈的出離心,好像活到另外的一個世界一樣,現有的關係整個都改變了,用宗教的語言來講,就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出離的一個狀態。他在宗教裡產生強烈的狂熱,就跟他整個現世脫離了。從心理學角度來講,並不太鼓勵,原因是有些人經驗到這樣一個強烈的出離時,他以為是自由的,要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講,就是某種精神疾病的狀態,因為他社會適應的能力整個喪失。

但是這個階段是會改變,當人有這種強烈的經驗後,出離的過程會慢慢地淡掉,當淡掉時,他會重新再回到人世間,可是那將是一段很漫長的適應過程。這個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,認為這樣的改變,並不能稱之為改變,因為心理學基本上還是非常強調:人要活在社會結構文化裡,不能夠遁世隱居,像《魯賓遜漂流記》主角那樣的脫離人羣。人,基本上是要活在社會文化的結構裡,而前述的過程所帶來的適應歷程,如果他適應得不好,這時的確有危險變成精神疾病,可是通常這樣的改變,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,所以心理學討論的不多。

另外,有的人因為這樣突然間的改變、超越,當重新慢慢再回到人世間的過程裡,帶著他的認知系統、情感系統,慢慢地重新建構起一個自己覺得比較舒服,別人也覺得比較舒服的一種親密關係,這個階段,心理學者叫做轉化(transformation)。這也是改變的一種,是一種漸進的改變,一邊調整一邊改變,而且這裡帶著強大的認知,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知道自己的限制在哪裡,藉著修正自己的行為或修練自己,慢慢地放下對於自己有限性的執著,然後慢慢地不再被自己的有限性所框住,這才是真自由。(待續)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其他選項

相片資訊

本日人氣:
0
累積人氣:
0